创新
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与靶向措施
2025年5月20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正式生效。如何精准施策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力度,让其担纲更多更大的创新驱动发展历史使命,将“科技创新”的法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行动和创新红利,自然是未来公共政策的重点之一。
如众所知,民营企业是一个庞大且庞杂的群体,能够规模化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。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我国民营企业总数突破5700万家,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1.96%。其中,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60万家,专精特新企业14.1万家,领军型科技企业数量323家(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:《中国产业领军企业2024》),合计占比民企只有1.3%。令人惊诧的是这1.3%的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约78%的研发投入,贡献了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,成了当仁不让的创新驱动发展主力军。
如果进一步细分,1.3%的民营科技创新企业,还可以分为卵化期企业、孵化期企业、羽化期企业和翔化期企业四类。我们认为,促进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逻辑及措施,按照“卵化期、孵化期、羽化期与翔化期”展开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卵化期企业是由技术到项目的初始阶段,是科技创新链条的初始环节,是技术预研到原型验证阶段,担纲的科技创新任务是将“实验室里的论文和专利”等成果转化为“市场上的项目或公司”,是技术从“知识形态”迈向“项目形态”的关键。对卵化期企业群体来说,公共政策发力重点是建立若干概念验证中心、技术熟化平台、市场导向验证平台,设立卵化科创基金,以较小成本确认某项技术的真实价值。
孵化期企业,是技术商业模式验证、核心团队构建、用户价值锚定阶段,是技术成果“化卵为雏”的关键期,是技术财富价值发现的阶段。对孵化期企业群体来说,公共政策着力点是补强人才与产业化建设关键短板,建立孵化科创基金,释放科研人员身份束缚及利益困局。
羽化期企业,是企业高速成长期,是技术财富价值高速增值阶段,公共政策主要目标是技术财富价值培育。为此,公共政策施策重点是推广攻关型平台建设,为羽化期项目或企业提供共性服务;优化政府管理模式,开辟创新绿色通道;打造韧性供应链工程,提升供应链的可靠性水平;推广企业家赋能计划,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。
翔化期企业,是指在技术、产品、市场、管理、资本等五个维度都跨入了自组织阶段的状态企业,既是前期科技创新价值的收获期,也是利用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开启创造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动能周期的领军者,是企业技术财富价值实现及外溢阶段。为此,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加强其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激励其创造根技术、根产业的探索;激励其成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主导者;促进其资本要素价值释放,牵头设立具有耐心资本属性的科创基金。
上一篇文章:
已经是第一篇了!
下一篇文章:
学习时报: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